甘肃兰州市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资讯||大众网
推广 热搜: 节能技术  环保督察  中央环保督察  土壤污染  节能减排  蓝天保卫战 

甘肃兰州市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日期:2019-12-05     来源:兰州日报    浏览:0    评论:0    

  兰州市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国务院、住建部的决策部署要求,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和“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基础设施与思想意识同步推进、民众自觉与政府强制同步实施、购买服务与自主实施同步尝试”三同步工作法和“完善机构、试点探索,全面推广、整体推进,巩固成果、实现目标”三年计划,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广泛学习,选择借鉴”“善于尝试,及时调整”的方式方法,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目前,主城区各党政机关、中小学校、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已全面启动,分类管理办法和分类教材已发布实施,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主城区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0.1%,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做到“四个坚持”全面推开垃圾分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住建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履行政府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协同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格局。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兰州市首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42家市直部门、团体和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了《兰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严格工作要求,强化保障措施,压实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了联席会议和工作月报制度,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职责发挥,形成全市一盘棋、各方合力抓的推进机制。市区两级工作主管部门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机构,负责工作的具体推进和落实。通过周密部署安排,做到了组织有保障,人员能落实,制度有配套,问题能解决,工作见成效。

  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新闻媒体、电子屏、户外广告和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多平台、多角度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进家庭、进小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八进”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市级主流媒体组织全民垃圾分类有奖答题和知识竞赛活动,积极筹建“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和垃圾分类“微展馆”,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支持、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截至10月底,通过省市纸质媒体刊登稿件400余篇,电视广播媒体报道780余次,网络媒体推送相关信息3500多条,张贴各类宣传海报4.5万余张,发放市民指导手册16万余册,设置数字视频广告点1721个,并在城市公交车上循环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同时,先后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主题活动1633余次、专题培训180余次、入户宣传26.4万余次,城市宣传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居民知晓率达到80%以上,营造了推行垃圾分类的强大声势。

  2019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印发了《兰州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暂行办法》,对全市42家市直部门、团体和各区县政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目标考核、业内考核和各类评比之中,通过签订目标责任、强化督导考核、实施交叉互评,将各区县月工作情况以“问题通报”的形式函告各区县行政“一把手”,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各部门各单位职能有效发挥,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良性发展。

  制定出台《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2018﹞第9号),已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供了法规依据,以刚性约束倒逼群众自觉开展垃圾分类。今年5月9日,兰州市开出了首张生活垃圾分类罚单,对两家不配合、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企业依法进行处罚,标志着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阶段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经过统计,全市共对72家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物业小区进行批评教育、书面警告;立案调查66起,行政处罚66起。

  强化“四个举措”高效开展分类工作

  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着力从公共机构强制分类、示范片区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教育、重点行业纵深推进等四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制定《兰州市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细则》,对全市1002家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截至10月底,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机构配置两分法收集容器6100件、可回收物容器8432件、其它垃圾容器7883件、有害垃圾容器339件、易腐垃圾容器394件。

  按照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的要求,制定印发了《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标准(试行)》,开展了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的生活垃圾分类片区建设。通过发挥党建引领、开展志愿服务、签订物业企业承诺书,形成了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格局。截至10月底,兰州市主城区50个街道中已有35个街道、266个社区全面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片区建设,片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覆盖居民70.09万户,居民户数覆盖率达到62.78%。

  制定出台《兰州市中小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兰州市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标准(试行)》,将垃圾分类教育工作融入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园创建和市级示范性高中评估、绩效评估等系列活动中。组织编制了幼儿版、小学版、中学版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完成《中小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垃圾分类专业教材的编制审定和发布工作,有效推进教育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95.94%(661所)中小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累计开展家庭、学校、社区互动实践活动2540次,“小手拉大手”成效显著。

  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配套硬件设施等形式,率先在卫生、文旅、交通等重点行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等重点领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41家医疗机构、27家A级旅游景区、47家星级酒店、843家社会组织、426处宗教场所全面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从业人员、信教群众分类宣教面达到85%,设施配备率达到70%。

  紧盯“三个环节”加快建立分类体系

  根据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四大类别,紧盯投放、收运、处理三个环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处体系。

  在投放环节方面,在全市范围内的居住小区、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分类收集和存储容器。根据居住小区实际,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收集容器设置符合四类垃圾投放需要。在办公和经营场所设置有害垃圾、其它垃圾收集容器及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投放点。在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机场、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设置可回收物及其它类别垃圾“两桶式”收集容器。

  在收运环节方面,一方面加快“两网融合”,通过整合、改造现有回收网点,引导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融合发展,加快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较好解决了可回收物的收运处理问题。截至10月底,“两网融合”已完成提升改造网点120家,建成垃圾分类分拣中心14个,通过拨打12345民情通、965955报废热线和使用手机“爱回收”微信回收服务,初步实现了可回收物线上预约和线下上门回收服务。另一方面畅通收处渠道,全市配备生活垃圾收运车辆1248辆,其中:可回收物收运车27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9辆,易腐垃圾收运车141辆(餐厨车60辆,厨余车81辆),其它垃圾收运车1061辆,完成了全部车辆的标识喷绘工作,通过合理规划收运路线,基本实现了全市所有已分类居民小区的分类收运。

  在处理环节方面,加快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危废处理中心和综合性垃圾分类运营中心各1座,分类处理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建成集可回收物分拣打包、大件垃圾拆除破解、有害垃圾分类暂存和厨余垃圾堆肥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垃圾分类运营中心,填补了兰州市厨余垃圾处理的空白,缓解了“前端按类分,后端一锅煮”的问题。

  聚焦“三个重点”积极探索分类创新

  针对生活垃圾分类这项新工作,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兰州市把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确定为垃圾分类网格化的试点街道,将辖区分为76个区域垃圾分类网格,并将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宾馆、商场等纳入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中,建立起一个由社区专干、网格员、楼院长“三合一”的垃圾分类网格队伍,按照“党建+133”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法,积极进行入户宣传,组织开展分类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督促群众严格分类,将工作融入日常、融入经常,落实到最末端。

  针对兰州市高校众多的现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主导,联合其他18所高等院校,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分步实施,在各高校内部建设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备,并与学生学分挂钩,实现校园易腐垃圾“零排放”,再生资源“零废弃”,有毒有害“零污染”,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无废高校区”。目前,已制定完成西北师大“无废校园”项目设计方案,预计年底前投入运营。

  采取构建智慧平台、一户一码分类模式,在沿街商户、餐饮企业、公共机构等场所安装“生活垃圾分类商户联盟”标识牌,商户或居民通过扫描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在APP上预约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服务。目前,试点工作已有序开展,如成效可观,将在全市推广,最终实现垃圾分类对象的全覆盖。

  夯实工作基础加快推进体系建设

  加快以街道为单元的生活垃圾分类片区建设,逐步扩大分类覆盖范围,按规定配置数量充足、标识颜色正确的投放容器,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站点布局,完善各类垃圾分类收集、计量、中转等功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厂建设,以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理厂和卫生填埋场为基础,规划建设厨余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医疗垃圾、粪便和动物尸体等固废设施及管理、科研为中心的兰州市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从分类投放、收集到分类运输、处理的闭合环路。对现有回收站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站点,对管理缺失、卫生脏乱的站点进行限时整改;合理规划回收站点布局,加快“两网融合”进程,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所有回收站点管理正规、运营有序、卫生整洁、服务良好。

  加强对果蔬生产基地等易腐垃圾主要来源地的管理,积极推行净菜上市,推动半成品销售,减少果蔬垃圾产生量;督导餐饮企业在服务场所设置节俭消费标识,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减少餐厨垃圾产生量。督导餐饮服务和配送企业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督导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严格落实“限塑令”,适时出台“禁塑令”,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拓展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功能,着力打造以城乡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园区平台为线下线上载体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记者在兰州市城管委采访时了解到,全市在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升居民知晓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的片区建设,努力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据市城管委垃圾分类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老旧小区、三不管楼院等难推广、难落实的区域,兰州市结合创建工作的相关要求,采取政府兜底、街道社区主抓、因地制宜施策的方式,不断提升此类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城区已有30%的老旧小区和三不管院落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建设计划,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按计划推进。

  打造精致城市,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目前,兰州市已在35个示范片区、222个社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在1002家医疗、教育机构等公共机构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片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覆盖居民70.09万户,居民户数覆盖率达到62.78%;已建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和综合性垃圾分类运营中心各1座,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主城区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0.1%。

  着力齐抓共管营造共建共治氛围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开局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国家和省上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兰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努力形成“党员带群众、机关带基层”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方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清运”“不落实、有处罚”措施,将处罚措施与激励手段相结合,依法依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扩大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计量收费或超量收费,将生活垃圾排放量与收费额挂钩,引导群众自觉改变生活习惯和垃圾排放行为。制定相关标准,将不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个人和企业相关信息纳入信用共享平台,督促企业和市民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加快以街道为单元的生活垃圾分类片区建设,优化和改造现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站点,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纳入住房建设规划之中,改旧立新,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厂建设,规划建设集厨余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医疗垃圾、粪便和动物尸体等固废处理为一体的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站点,合理规划回收站点布局,加快“两网融合”进程,确保回收站点管理规范、运营有序、服务良好。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逐步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功能,着力打造以城乡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标签: 垃圾分类
 
更多>同类新闻
0相关评论

广告推广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广告推广

广告投放:  展会合作:
京ICP备13047945号-1